关于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争论再次引发关注。近日海外科技博主马克·罗伯(Mark Rober)发布的最新实测对比视频显示,配备激光雷达的车辆在极端天气下的避障能力显著优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这为华为等国内车企坚持的激光雷达路线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设置颇具巧思:在能见度不足30米的浓雾环境中,特斯拉Model Y的Autopilot系统多次未能及时识别前方障碍物,而搭载激光雷达的测试车则稳定保持安全制动距离。更值得关注的是墙面假车道测试——当车辆面对用平面绘画模拟的"虚拟道路"时,依赖图像识别的特斯拉出现误判,而激光雷达凭借三维点云数据准确识别出实体障碍物。
从技术原理来看,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构建三维空间模型,其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华为ADS产品线负责人此前曾指出,这种物理感知方式在逆光、雾霾等复杂场景中具有先天优势。不过特斯拉坚持认为,通过1.6亿公里级的真实路况数据训练,纯视觉方案完全能达到同等安全水平。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技术路线的分歧背后存在深层商业考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完整的激光雷达供应链,速腾聚创等企业将单颗雷达成本压至200美元以下。而特斯拉基于现有硬件架构的视觉方案,显然更符合其全球统一产品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沃尔沃、奔驰等传统车企选择的"视觉+雷达"融合方案,似乎正在成为第三种选择。
政策导向也为这场技术博弈增添了变量。我国最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必须具备冗余感知能力,这直接推动了小鹏、理想等品牌在新车型上标配激光雷达。反观欧美市场,特斯拉面临的监管压力主要聚焦于数据隐私而非技术路线。
有趣的是,马斯克曾在私人通信中承认"高分辨率雷达可能更优",但随即删除了相关推文。